#1
|
||||
|
||||
一支iPhone,台灣只分到○.五%利潤
文/陳良榕
根據柏克萊學者最新研究,一支iPhone,台灣僅分到○.五%的利潤,是南韓的九分 之一;為數眾多的蘋果概念股,竟只能爭食這些微薄小利?為什麼「蘋果模式」讓台灣電子業倒退十年?昨日Moto概念股的下場,是不是明日蘋果概念股的借鏡? 今年七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員及兩位爾灣分校教授聯合發表一篇論文:「蘋果的iPad和iPhone誰分到最多價值?」(Capturing Value in Global Networks:Apple iPad and iPhone?)。文中釐清一件事實,雖然眾所皆知,熱門的蘋果商品都是在中國大陸製造,但最後依舊是品牌的宗主國──美國,分享到最多利益,在iPhone4、iPad分到五八.五%、三○%的利潤。這數字之高,應該超乎多數人的預期。 而台灣呢?雖然在國人認知裡,以鴻海為主的台商,該是蘋果家族之所以成功的背後推手,因此分到的利益應該極為可觀吧?錯了,一支iPhone,台灣僅僅分到○.五%的利潤;iPad稍多一點,二%。 南韓靠著三星、LG供應的記憶體、處理器等關鍵零組件,則分別在iPhone、iPad輕鬆賺上四.七%、七%的利潤,分別是台灣的九倍、三.五倍。 以美國人的角度,這篇論文可以讓他們士氣大振;也足以駁斥近來「製造外移」將讓美國國力下滑的主流言論。這篇在賈伯斯辭世前三個月問世的論文,也可視為他終身成就的另一種肯定:雖然蘋果公司將所有「硬」工作都外包,讓給亞洲國家去做,「但真正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設計、軟體研發、產品管理,行銷,以及其他高薪工作都留在美國,」柏克萊研究員林登(Greg Linden)寫著。 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 台灣科技業升級成空 但在台灣電子業看來,這些數字實在看來怵目驚心。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台灣電子業好不容易在二○○○年初期從「OEM」(組裝代工),升級到附加價值較高的「ODM」(設計代工);形同從美國搶來不少產品開發、系統整合、機構設計等高薪工作,也直接造就了「科技新貴」的榮景。 但東山再起的賈伯斯,卻讓台灣電子業過去十多年間的升級努力,一夕之間付諸流水。蘋果產品超高品質的背後,就是牢牢控制住一切產品細節,幾乎所有的設計工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蘋果牌產品在手機、電腦市場鯨吞蠶食,電腦業過去自豪的「ODM」模式形同作廢。只能爭食蘋果「不屑做」的工作。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