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
|||
CES展揭序幕 今年亮點有這些
CES展揭序幕 今年亮點有這些
中央社 – 2017年1月7日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017年1月7日電)CES 2017揭開序幕,各科技大廠端新品競逐,華為在VR與AI領域邁開腳步,三星各產品線新秀上陣,宏達電 (2498) Vive移動定位器奪CES獎項,LG一系列機器人等都是今年CES亮點。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始於1967年,時至今日已經邁入第50個年頭,今年CES 2017自5日起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揭開序幕。 由於CES展時間一向落在1月份,堪稱當年度電子科技會展趨勢的風向球,今年各家科技大廠依舊端出各式新品競逐全球市場目光,除了智慧機與穿戴新品外,也聚焦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人工智慧(AI)、智慧家電、物聯網生態系、機器人等新興領域。 華為今年在CES展上正式宣布分別與Google、Amazon在VR、人工智慧領域達成深度合作,同時年度旗艦智慧手機Mate 9也將登陸美國市場,建議售價599.99美元。 三星電子在CES 2017記者會上發表年度展望,揭曉三星如何在各領域突破創新,重點產品包括QLED TV系列、FlexWash + FlexDry洗衣機、全新進化的Gear S3智慧手錶等。三星強調,儘管面臨一些挑戰,但三星在2016年仍有長足的進步,在電視、家電、穿戴式裝置和智慧型手機等領域皆締造亮麗的市占率。 針對新興科技領域,Samsung NEXT (原三星全球創新中心)宣布成立規模1.5億美元的創投基金,扶植全球新創企業的軟體及服務創新。該基金鎖定pre-Seed到B輪融資階段者,聚焦於VR虛擬實境、人工智慧、IoT物聯網,以及其它的尖端科技領域。 台灣科技大廠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率領 HTC Vive 團隊親征CES 2017,並以創新配件「Vive移動定位器」勇奪CES 2017最佳遊戲產品獎。 今年宏達電首度發表兩款Vive硬體配件「Vive移動定位器」與「Vive專屬頭戴式耳機」,預計於今年稍晚開放消費者購買。Vive移動定位器讓開發者有機會研發具追蹤定位功能的虛擬實境周邊配件,將可帶來更具沉浸感的虛擬實境體驗。Vive專屬頭戴式耳機具有可調整式設計,讓使用者更舒適的在虛擬實境中享受清晰的聲音。 華碩今年CES重頭發表會由董事長施崇棠親自主持,發表兩款重量級新手機—該公司首款AR(擴增實境)手機,以及媲美iPhone照相功能的雙鏡頭手機,前者預計第2季推出,後者則是2月就會上市。 小米也展開「CES處女秀」,除了推出無邊框金屬機身的小米電視4,厚度只有4.9毫米,搭載一塊近乎無邊框的4K螢幕以及透明隱形式底座,是迄今最薄的小米電視,內置杜比全景聲,同時還發表「皓月白色版」小米全面屏概念手機MIX,搭載白色陶瓷機身,而這種材質的使用在這個領域內極具挑戰性。 LG於2017 CES大展推出全新智慧型機器人系列,強調LG於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生態系統領域的突破。此系列結合智慧管家及智慧居家通知中心功能的家用機器人,讓使用者每日生活更加便利。此外,LG也將物聯網與智慧科技的力量帶出家門,推出專為機場及其他公共場所設計的高階機器人。 無人機、機器人等新型態科技仍是國際大廠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重點布局,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工研院這次在CES展主打的亮點為「智慧視覺系統機器人」和「無人機隊ICT解決方案」等兩大創新領域。 https://tw.news.yahoo.com/ces%E5%B1%...011605658.html |
#2
|
|||
|
|||
CES 2017 最佳新品評選,HTC、Asus 雙雙奪冠!
CES 2017 最佳新品評選,HTC、Asus 雙雙奪冠!
文/記者譚偉晟/ 2017-01-06 在 CES 2017 消費性電子展上,眾多科技廠商展示了海量的科技新品,然而哪些是真正有著絕佳吸引力的產品?《Tech Radar》團隊在進入位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活動會場後,經過編輯團隊評選出各個項目的最佳新品! 最佳智慧型手機:Asus Zenfone AR 作為 CES 上較為小眾手機類新品,Asus 所推出的 Zenfone AR 無疑是一款相當出眾的智慧型手機。此外這款搭載 Google AR 技術「Tango」、支援 Google VR 平台「Daydream」的手機,以其 8GB RAM、2300 萬畫素相機的規格,被認為是會場中最耀眼的手機新品。(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筆電:Dell XPS 13 2-in-1 升級 Intel 第 7 代 Core i5/i7 處理器的 Dell XPS 13 2-in-1,這款 2 合 1 筆電有著極為美觀的 IGZO 螢幕,並且支援 Windows Hello 生物辨識功能,更具備 Thunderbolt 3 傳輸標準,被評選為 CES 2017 最佳的筆電新品。(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電視:LG OLED W7 Signature Series LG 這款以壁紙作為象徵概念的超薄壁掛飾電視,除了在發表會上以極為驚豔的效果登場,更被認為比起 Sony 的 OLED 電視、三星(Samsung)的 QLED 電視更優異,不過這款電視的售價恐怕會高達 1 萬美元。(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數位相機:Panasonic Lumix GH5 採用 m4/3 感光元件的旗艦級相機 Lumix GH5,使用效能提升 1.3 倍的新 Venus Engine 影像處理器,能夠拍攝最高 4K/60fps 的影片、0.05 秒的高速自動對焦等特色,讓它獲選為 CES 2017 最佳的數位相機新品。(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單件式劇院音響:LG SJ9 Sound Bar 作為搭配 LG「W」系列的單件式劇院音響,SJ9 獨特的喇叭收納設計吸引不少目光,支援 Dolby Atmos 技術、Hi-Res 24bit 音效,也讓他成為與 4K 電視搭配的最佳選擇。(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整合式電腦:HP Envy Curved AIO 34 儘管 HP Spectre x360 也是款不錯的產品,但 Envy Curved AIO 34 顯然更顯得出眾一些。3440 x 1440 解析度螢幕搭配 4 個由 Bang & Olufsen 打造的喇叭,以及 IR 相機的生物辨識功能,被認為是這次展會中最好的 AIO 電腦。(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遊戲裝置:HTC Vive 移動定位器 在 VR 被認為是未來主流的情況下,HTC Vive 自然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而這次由董事長王雪紅親自帶領參展的 Vive 團隊,在 CES 2017 發表了全新的 Vive 移動定位器,讓任何物件都有機會加入 VR 世界中、與用戶進行互動,挳使得 VR 虛擬實境的應用可以獲得更大的可能。(詳細報導請見原文連結) 最佳穿戴式裝置:Misfit Vapor 在 Android Wear 系統未能帶來驚喜的情況下,Misfit 所推出的新款智慧型手錶 Vapor 成為《Tech Radar》編輯團隊認為 CES 2017 最好的穿戴式裝置。在 199 美元的價格下,提供了豐富的功能、內建 1.4 吋 AMOLED 螢幕、Snapdragon 2100 處理器、4GB 儲存空間、GPS 以及心率感測器,各方面來看都是優於 Android Wear 智慧錶的選擇。 http://3c.ltn.com.tw/news/28198
__________________
視訊聊天 | UT 聊天 | MeMe視訊 | MoMo520 | 173影音Live秀 | UT聊天室 視訊美女 | UT網際空間 | 免費視訊 | 視訊聊天 | UThome | 視訊聊天室 MeMe視訊 | UT聊天室 | 視訊聊天室 | Live173影音Live秀 UT 聊天 | 視訊聊天室 | 視訊聊天 | 免費視訊 | 視訊聊天 | 視訊美女 此篇文章於 2017-01-08 12:50 PM 被 Webii 編輯。 |
#4
|
|||
|
|||
CES 中 Amazon Alexa 獨領風騷,看來 Google 可能把語音助手搞砸了
CES 中 Amazon Alexa 獨領風騷,看來 Google 可能把 語音助手 搞砸了
作者 36Kr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1 月 11 日 從 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 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的進展來看,Google 現在確實在把 語音互動 這件事搞砸,而越來越變成一家很能折騰但不太能幹好事的公司。Google 在公有雲上不太可能超過 Amazon 了,自動駕駛 折騰了好多年但看起來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在 語音互動 上 Google 很可能會再一次敗給 Amazon。 語音助手上的大 PK 今年 CES 上最有意思的事情是語音互動型產品氾濫,從輝達到聯想,各大巨頭對此達成了共識,紛紛殺入。這裡面比較核心的兩家分別是 Amazon 和 Google,前者的代表產品是 Echo 和內建的語音助手 Alexa,後者則是 Google Home 和內建的語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 正常來講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是 Google 有足夠的優勢,有技術、有資源、有積累,但具體看下來 Google 實際上落後甚遠,甚至可能難以挽回。 要想看懂語音互動這方向的走勢,那麼需要深度理解與之相關的產品和技術的本質特徵。 Echo 這類產品的核心特徵是多層技術高度融合(聲學、語音辨識、語義、搜尋、內容)。其中聲學是軟硬體的分割點,向下關聯產品 ID 以及內部架構,向上影響語音辨識。而語義之後的部分則是純軟體與內容。 對於 Amazon 和 Google 這樣的公司,它們先天把自己定義為做生態和平台的公司,所以其核心一定不是 Echo 這個硬體產品本身,而是背後的語音助手比如 Alexa,因為只有 Alexa 才代表新的生態。 Alexa 這種語音助手很多人覺得是像 Android 一樣的作業系統,但實際上看成是一個作業系統+超級 App 更為合適。 要把 Alexa 這樣的語音助手裝載到各種硬體裡事實上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純軟性方式。我就把語音助手做好,不管誰要用裝進去就可以了。這種型態下在技術層次上最多需要下探到語音辨識,核心則是語義和對話。這型態最明顯的參照是搜尋引擎。 另一種則是軟硬融合的方式。我做一個標竿型的硬體產品,然後再把硬體產品中的助手開放出去。這型態最明顯的參照是 Android 這樣的作業系統。 純網際網路公司會傾向第一種方式,因為這種型態最輕,而後一種型態要組織生產和銷售,還要下探到聲學這樣的層次,無疑重很多。 但型態一的核心問題有兩個: 語音互動很難在現有平台上啟動(手機、平板、電腦),而直接把近場的語音互動遷移到遠場效果會很差,誰來解決落地過程中各種坑坑窪窪的問題? 不知道硬體上的需求,如何設計出與各種硬體適配的 API,如何知道怎麼提供對硬體廠商最便利的方案?把這種苦累活完全下放給各個硬體廠商自己摸索嗎? Google 開放 ASR 和 NLP 的 API 其實已經許久了,但從 CES 的結果來看,顯然 Alexa 這種系統整合型的方案更受歡迎,它既解決了與下層硬體的適配問題,也解決了後端內容整合問題。 提高一層來看整件事情,我們可以講做語音助手這事,事實上有幾個關鍵控制點: 做標竿型的硬體產品,但不與已有用戶習慣對立。直接講就是新品類必須避開手機和 PAD,否則一定會被覆寫掉。 豐富後端內容,對於語音助手而言,硬體、音樂甚至打電話都是內容。內容需要從頭部開始逐漸填補長尾內容。引申就是要把 Alexa 和 Echo 這個產品分割開來,讓它後面的東西盡可能多。 樹立技術優勢,在這裡技術既包含深度學習這樣的純演算法也包含聲學等與物理緊密相連的網域。當內容沒多到一定程度時,前端技術(聲學和語音辨識)要比語義重要。因為它們更影響速度和精度。 亞馬遜做對了什麼? 在上一節提到的幾個點上亞馬遜幾乎每個都做對了。 第一亞馬遜沒迴避硬體的煩難,花了 4、5 年打造了 Echo,這樣一來亞馬遜就掌握了一個很難被超越的制高點。 這看著很詭異,但事實就會這樣,否則的話 Google 直接把 Google Assistant 開放出來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自己打造什麼 Google Home。但實際上硬體和背後 Assistant 的耦合程度遠高於搜尋和瀏覽器,搜尋和瀏覽器的耦合程度事實上是便利不便利,但 Alexa 和前端硬體的耦合程度則牽涉好不好用的問題。而 Google 則是迫於 Echo 的壓力才開始做 Google Home。 第二亞馬遜在 Echo 獲得初步成功後迅速開始分離 Echo 和 Alexa,具體動作就包括完整 SDK(ASK&AVS)的檔案和案例,成立 Alexa Fund,積極搜尋戰略合作夥伴等。最終結果之一就是所謂的 7,000 項技能。7,000 項技能是非常可怕的事,完全足以覆寫技術和某些內容上的劣勢。這就好比淘寶上商家數一旦超過某個臨界值,QQ 流量再大也搞不定了。 那現在 Google 有幾個第三方夥伴呢?1 個。而且 Google 似乎還在神遊,它做為後來者本應該上來就把這一家族的東西都做了,這樣才體現後發優勢,但它並沒有。 第三是用可靠的方案打造更優異的體驗。可靠的方案是說前端至少要和亞馬遜持平,後端再體現語義和內容連線上的優勢,這樣就可以在整體上反超。但 Google Home 很有意思的選了只裝兩支麥克風的方案,直接導致互動效果很差。這實在是大昏招,從便宜的角度解釋是合理的,但你在做的是個標竿型產品,便宜與否真的那麼關鍵嗎?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 Google 可能很難追上 Amazon 了。 Google 和 Amazon 相比,無疑在技術層面會有優勢,但是如果對技術進行分解,我們會發現實際上 Google 真正可能具優勢只有 NLP 和搜尋部分。這就非常可怕,因為 NLP 部分不存在質的差異,你並無法在這個點上單憑演算法明顯拉開體驗,且內容沒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搜尋的優勢根本體現不出來。一旦技術突破,亞馬遜在這部分就會累積足夠的資料。請注意這裡的資料是完全和場景符合的資料,而不是符合度低的網頁公開資料,其中還包含了用戶的各種偏好。 這時候沒人會扮演陪練 Google 的角色,一起從頭玩一遍。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裡,Google 這個公司有點被神話了,讓人潛意識覺得它無所不能,但 Google 實在不是一個做產品的公司,我們也許可以把它定義為做演算法的公司或對演算法癡迷的公司。如果 Google 真的在語音互動這事上玩大了,那核心原因很可能就在這裡。 做演算法的時候技術是第一角度,但做產品的時候體驗是第一角度,你無法掉過來玩:我這項技術很厲害,所以我要把它放進產品裡,用戶要為此買單;是要反過來思考,比如延遲、回應率和對答準確率在這類產品上影響用戶體驗,所以我要在現有技術上把這體驗做到極致。 從表現出來的行為來看,Google 正好屬於前一種。 上面說到的只裝兩支麥克風方案來達到 Google Home,從這個角度來解釋也是合理的。比如說如果想在雲端用深度學習等處理前端訊號問題,並堅信能做好,那這麼選取前端方案就完全沒問題,後端持續改善演算法就行了。 但這樣一來產品體驗上打折扣就非常厲害。如果 Google 是第一個釋出這種產品,可用時間很多,那也問題不大,關鍵它不是,它需要這樣一款產品來和亞馬遜的 Echo 競爭,這就可怕了。你是後發,哪怕做到一樣的水準也沒啥優勢,何況你還差一截。挑戰新技術這事在工程師思惟下是合理的,但在產品思惟下就錯得離譜。 這類的問題點還有很多,比如你喚醒詞叫什麼不好非叫「OK Google」,做智慧助理顯然 Alexa 更適合這種擬人一點的情景。 Google Home 出來後本應該使勁推廣 Google Assistant 到各大廠商,而不是躺在既有的優勢上睡大覺(Google 在技術、不同裝置關聯、內容上是有優勢的,畢竟它有 YouTube 等),但從 CES 上來看,Google 並沒有忙著做這事,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還看不到 Google 版的 Alexa Service Kit 和 Alexa Voice Service。 這樣看來 Google 和亞馬遜之間差了至少一年的差異。對打造產品的用戶來講選擇哪家甚至是個不用考慮的問題,一邊是有開放 API 很多第三方用戶,一邊是沒有開放 API 只有一個第三方用戶。換你也會這麼選吧! http://technews.tw/2017/01/11/google-mash-up-ces-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