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域名稱俱樂部


返回   網域名稱俱樂部 > 其他 > 影音及閑聊測試區
論壇幫助 社區 日曆事件 今日新文章 搜尋

回覆
 
主題工具
  #1  
舊 2015-12-18, 02:55 P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天冷別讓中風來找碴 保暖6要訣預防

天冷別讓中風來找碴 保暖6要訣預防
優活健康網優活健康網 – 2015年12月16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受到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各地氣溫逐漸下降,國健署邱淑媞署長提醒,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呼籲民眾清晨5~6時,以及晚上8~9時避免外出,尤其是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是有抽菸、肥胖、曾中風、心絞痛等民眾,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帽子、圍巾不可少,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也要記得穿戴。

國民健康署呼籲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服藥來控制病情,同時提供「護心、保暖」6要訣,幫助民眾遠離低溫的威脅:

1)監測血壓及控制病情/面臨氣溫變化起伏,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2)夜間與清晨起床及出門要注意保暖/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除了注意手腳保暖外,頭部的保暖也很重要,帽子和圍巾也不可少。

3)氣溫回升再出門運動/清晨外出運動時要特別注意禦寒保暖,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同行。

4)泡湯注意事項/心血管疾病患者泡湯溫度勿超過40℃,並且避免泡太長時間,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

5)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除了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更應多喝水、並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

6)出現心臟病及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心臟病徵兆包括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另牢記「FAST」口訣,以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急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

●「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T」IME/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9%...051500097.html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2  
舊 2015-12-20, 12:44 P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天冷腦梗塞 19歲肥胖男大生中風

天冷腦梗塞 19歲肥胖男大生中風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5年12月16日

天冷,小心年紀輕輕也會中風!台中市沙鹿1名年僅19歲的大二王姓男學生,最近在宿舍晚上準備洗澡時,突然發現右側上肢沒有力氣;隔天早上起來症狀仍未改善,立刻到醫院神經內科尋求醫師診查治療。醫師檢查後發現,男學生應該是出現中風狀況,所以造成右側上肢無力。

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楊自強醫師表示,患者住院後經腦部磁振造影檢查,證實是左側大腦小洞性腦梗塞;經由藥物及復健治療,住院5天臨床有明顯進步後,即返家休養,持續門診追蹤診療。

中風前兆:單側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

這1名19歲男學生,身高170公分、體重90多公斤,並罹患高血脂,本身即是中風高危險族群,再加上學業及生活的壓力,讓男學生感覺壓力很大,也許因此出現突發中風狀況。

楊自強醫師指出,中風發生前常會出現單側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突然出現口齒不清,或聽不懂話語、視力突然模糊、忽然覺得昏眩,或失去平衡與協調等症狀;有些症狀非常輕微或很快就消失,常常被民眾忽略認為只是小毛病,但卻可能是引發中風的一個警訊,所以有任何症狀發生,就應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三高患者小心是中風「候選人」

中風看似突發的急症,讓人措手不及,其實它是長期已在腦內血管持續進展的疾病。當到達一個爆發的臨界點時,因外界環境或壓力刺激之下,就可能引發。如果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問題或冠心疾病者,如果未善加控制疾病,便可能是中風的「候選人」。

【7點防中風】:

1.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的民眾,最好能每年至醫院作1次全身健康檢查。

2.常量血壓:血壓高於130 / 85mmHg者,每星期至少量一次血壓。

3.均衡的飲食:少吃鹽、糖、油,多補充水份,定食定量、多吃蔬果、少吃動物性油脂及動物內臟。

4.規律的運動:適當而確實的暖身運動、在體能能忍受的限制內運動、慢慢地停止運動、運動後應等待流汗停止後再沐浴,且最好採用溫水。

5.保持情緒的穩定:心情常保愉快。

6.避免菸、酒:避免應酬等不良嗜好。

7.遵照醫生指示並配合:患有長期性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需遵照醫生囑咐,長期治療控制,以防腦中風的發生。

另外,國民健康署與美國都曾有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中風的機率更大,因此維持良好的體重,也能夠預防中風的發生。因為肥胖會使血壓偏高,而會間接地增加腦出血的機率,引發中風。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31525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3  
舊 2016-12-14, 11:21 P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天冷小心「腳中風」 延誤就醫恐截肢

天冷小心「腳中風」 延誤就醫恐截肢
2016年12月09日

苗栗一位72歲的老先生,日前因腦中風造成右手及左腳相對無力,行走較為緩慢,漸漸地因走路困難而臥床,原以為是腦中風的後遺症,但經心臟外科醫師檢查發現,無法行走主因竟是左下肢動脈嚴重栓塞狹窄,俗稱的「腳中風」。經進行動脈繞道手術,冰冷的左腳在術後當天即獲得改善,左下肢體無力的症狀也獲得改善,出院一週後回診已能自行走入診間。

收治的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李俊毅醫師說,吳姓老先生在7、8年前輕微中風,當時還可以走路,後來因為慢性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造成下肢動脈阻塞(俗稱腳中風)。李說,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之際,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發生機會都大幅增加,然而民眾最容易忽略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阻塞,雖然在發生時不像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有立即的致命危險,但常因延誤治療時機,最後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

李俊毅說,下肢動脈阻塞,初期可施行氣球擴張術並置入支架,使血流回復正常。嚴重下肢血管病變者,最終被迫進行血管繞道手術,重建血流循環、改善單側動脈阻塞造成之下肢乏力、緩解缺血症狀、及增進足部傷口癒合,幫助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李俊毅提醒,動脈阻塞患者平時要注意:
1.戒菸及避免任何形式的尼古丁;
2.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
3.每天適度規律運動,增加對運動的耐受性;
4.避免外傷,外傷是造成潰瘍及截肢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可能引起外傷的事物都要盡量避免;
5.皮膚應保持濕潤、避免乾燥,若有傷口一定要治療。
(楊永盛/苗栗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61209/1008772/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4  
舊 2017-01-13, 01:17 P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預防心房顫動併發中風, 心血管高危險群要留意
作者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7年1月13日

「阿嬤,你看到帥哥,小鹿亂撞喔,心跳忽快忽慢」,穿著白色制服的年輕藥師幫60多歲賴姓婦人測量血壓時,意外發現她脈搏有些奇怪,螢幕顯示黑色圖案,強烈建議阿嬤的家人,務必陪同至心臟內科門診接受檢查,因為她很可能罹患了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台灣基層健保特約藥局全國協會理事長呂茂浪表示,許多中老年人不清楚自己是否高血壓,當然更不可能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事實上,心房顫動為引發腦中風的眾多原因中,最危險的單一因子

心房顫動無症狀 檢測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檢查
臨床顯示,高達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幾乎沒有症狀,容易疏忽治療時機,為此,台灣基層健保特約藥局全國協會推廣藥局篩檢活動,希望提升民眾對心房顫動的認識及預防,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

呂茂浪理事長指出,不少社區藥局均設有可測量心房顫動的血壓機,量血壓時,一併檢驗脈搏是否規律正常,如螢幕顯示心跳異常,出現黑色圖案,藥師就會協助民眾轉介至心臟內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

呂茂浪理事長說明,除了針對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之外,持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處方箋的民眾,以及有過中風病史者,因屬於心血管疾病危險族群,更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對象。

傳統抗凝血藥物有禁忌 出血風險高、易產生交互作用
如有心房顫動患者持抗凝血藥物處方箋,前至診所取藥,藥師則會不厭其煩地叮嚀及提醒用藥安全,因為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禁忌較多,且出血風險較高,又容易與其他藥物及食物產生交互作用。

此外,傳統抗凝血藥物容易產生出血現象,血液不易凝固,許多患者稍微一碰一撞,皮膚就瘀青,為求安全,藥師一定會提醒用藥患者,在接受拔牙以及手術之前,務必主動告知醫師,以避免血流不止。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給藥方便、禁忌少 心房顫動患者預防腦中風的第一線用藥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政鴻指出,心房顫動患者常合併其他慢性病,藥物順從性格外重要,目前已有數種新型抗凝血劑,分別為一天一次、一天兩次等劑型,易忘記服藥者可與醫師討論。

李政鴻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給藥方便,最重要的是,用藥禁忌較少,大幅降低出血風險。研究證實,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於亞洲人的效果更好,有效且安全的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腦中風。

歐洲醫學會治療指引已將新藥列為心房顫動患者預防腦中風的第一線用藥,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冠心症以及年逾65歲等眾多危險因子的其中一項,就建議服用新型藥物。

一般來說,年齡過了50歲,心房顫動風險即明顯增加,到了60歲,盛行率約4%左右,過了75歲,則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心房顫動,李政鴻醫師建議患者,應依醫囑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以降低中風機率。

https://tw.news.yahoo.com/%E9%A0%90%...005100550.html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5  
舊 2017-02-16, 01:14 A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寒流襲台4天154人猝死 最年輕僅23歲

寒流襲台4天154人猝死 最年輕僅23歲
作者焦家卉 | 風傳媒 – 2017年2月13日

近日全台寒流來襲,氣溫驟降。據統計9日至12日共計4天來,已有154人因寒流喪命,幾乎都是高齡人士,並有罹患「三高」慢性疾病,然而在彰化縣則出現一名年僅23歲的葉姓男子因天冷猝死。

這波寒流來勢洶洶,4天共造成全台154人猝死。昨(12)日的死亡案例幾乎都是高齡人士,其中新北市2人都超過80歲,屏東縣6人也都是70歲以上的長者。但仍有一位住在彰化縣和美鎮的葉姓青年因冷猝死,年僅23歲的他患有腦性麻痺合併癲癇疾病,因感冒多日,昨日上午沒起床,家人叫他都沒反應,緊急通知消防隊趕到後已無呼吸心跳,成為這次低溫猝死最年輕的患者。

彰化縣秀傳醫院急診部主任黃炳文表示,今年流感疫情低緩,民眾可能會忽略感冒併發症。另外,猝死的病人大部分都是50歲以上,且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慢性疾病。如果是40歲以下猝死,則通常與先天性疾病,或是重度酒癮路倒有關。

另外,黃炳文也提醒,天氣寒冷,很多人會吃麻辣鍋暖胃,然而很燙的刺激性食物可能會造成血管急遽收縮,若平日腸胃功能較差,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

https://tw.news.yahoo.com/%E5%AF%92%...060000172.html

此篇文章於 2017-02-16 01:16 AM 被 Webii 編輯。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6  
舊 2017-02-16, 01:20 A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智能手錶 預警 可減少危害發生

智能手錶 預警 可減少危害發生
北京新浪網 2017-02-15

  健康管家

  近幾年來,每到冬季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時,中青年猝死也會隨之增加,大家都知道久坐不動、熬夜、吸煙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均是誘發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往往輕視之、忽視之。在日前舉辦的飛利浦健康智能手錶媒體體驗預熱會上,專家提出,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幫助這一人群時時收集飲食、運動、作息等方面信息,並進行智能分析,及時提出健康建議,以便他們儘早發現身體預警信號,以減少疾病發生。

  猝死多源於健康行為不自律

  剛過去的2016年多例名人猝死引發關注,6月29日,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站台上突然暈倒,隨後失去猝死;10月6日,「春雨醫生」創始人、中國移動醫療行業開拓者張銳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4歲;10月7日,山西科技報副總編輯張建偉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6歲。

  統計學表明35歲以上人群猝死的主因是心臟病發作,與心腦血管慢性病關係密切。根據2015年發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造成的死亡佔總死亡人數的86.6%,這其中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佔總死亡的79.4%。

  由於高發的慢性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所帶來,今年10月國務院出台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已將「塑造自重自律的健康行為」作為重要的綱領性內容,呼籲全民進行健康管理。

  被動健康管理模式正被改變

  傳統的由醫生主導、患者跟從的健康管理模式已經發生改變,消費者健康觀不斷升級,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個人的健康管理中。2016年,由全球健康科技領域領導者飛利浦發起的「中國健康觀」的調研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患者認為自己主動在管理個人健康,並對自我管理個人健康充滿信心。他們認為有效管理自身健康的關鍵包括:獲取更多健康信息(46%)、獲得專業醫療諮詢和治療(35%)和健康醫療專家的支持(35%)、通過智能互聯設備追蹤自身健康狀況(32%)。

  隨著智能手機、可穿戴攜帶型健康設備和應用程序的湧現,技術+健康的組合,為個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來自北京健康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支修益教授表示,「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發展,為實時監測個體身體健康數據提供了可能。與遠程健康追蹤相結合,對用戶進行專業的鼓勵性教育,指導及干預健康生活方式,有利於改善個體的健康狀況,實現疾病的及早發現、診斷與治療。」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對不同的個體化特徵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採取相應行動來改善個體健康狀況。」來自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前院長楊秉輝教授這樣認為,並提出「個體「和」專業」兩點個人健康管理原則。

  活動現場,除了專家和企業代表的分享講解,更有首批產品試用體驗用戶到場,與現場媒體和嘉賓分享一周以來的使用心得,並現場連線海航優聯健康管理中心的專業健康管理師,就一周以來監測到的身體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和討論。從管理中心採集的各類身體指標中可以看出,加班熬夜、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對個人健康數據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為專業健康管理師全面了解用戶身體情況並做出專業建議提供了有力佐證。

  南方日報記者 李劼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215/20636586.html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7  
舊 2017-02-24, 06:40 P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研究:寒流氣溫驟降10度 2周後死亡率激增3成6

研究:寒流氣溫驟降10度 2周後死亡率激增3成6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7年2月20日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日前,國內遭遇今年第一波寒流的襲擊,短短4天內至少造成154人猝死,影響關鍵除了「低溫」之外,急速降低的「溫差」更是致命關鍵。更可怕的是,除了猝死之外,有研究發現,台北氣溫下降10℃,因寒流效應引發的相關死亡率會在2個星期裡增加3成6。

「溫差」比「低溫」更致命!

冬天氣溫低,猝死的人數也跟著變多,除了常見患有腦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之外,低溫也會提高流感和肺炎致死的風險。不過,相較於持續性低溫,氣溫突然下滑引發的健康危機更值得重視。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崢偉表示,雖然冬天比較冷,但若低溫情況穩定且持續,人體有足夠的時間可適應,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反之,若氣溫不穩定,幾天熱幾天冷或是像今年暖冬的情況下突然來一波寒流,溫差越大,引發猝死及其他疾病致死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

台北每下降1℃ 心肌梗塞住院率上升2.6%

劉崢偉醫師舉例,過去曾有研究發現,在溫度24℃的基準下,每下降1℃,台北居民因心肌梗塞而住院的比率會上升2.6%,而地處更南緯度、對氣溫變化更敏感的高雄居民,心肌梗塞住院率會上升4%,香港則上升3.7%。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律不整,是冬天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

寒流拉低溫度10℃ 疾病加重死亡率上升逾3成

另一份綜合空氣污染程度、環境濕度和溫差變化等評估因素的研究則發現,冬天溫度真的會「冷死人」,天氣越冷,死亡率就越高,且以年長者、腫瘤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特別高。特別的是,寒流造成的氣溫驟降,不僅會立即反應在猝死(當天病發就死亡)人數上,許多人也會因為「遞延效應」,在寒流過後2-3個星期裡,陸續因寒流誘發的病症加重而死亡。

該研究分析1999-2008年台北氣溫變化與居民死亡率的關係,發現在台北氣溫中位數18.8℃的情況下,只要氣溫下降10℃,2星期內因寒流效應引發疾病的相關死亡率就會上升36%;另在香港地區,氣溫中位數18.9℃,氣溫下降10℃引發的寒流相關死亡率則會在3周內上升45%





注意天氣多變化! 5秘訣保健康

對此,劉崢偉醫師呼籲民眾要多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在冬天或乍暖還寒的春天,務必注意以下5點,不僅保健心血管健康,同時也避免低溫導致其他病症更難控制,進而提高致命的風險。

1.隨時做好保暖:冬天和春天的氣溫變化大,早晚溫差也大,採取「洋蔥式穿著」,方便穿脫。室內和室外的溫差可能相差10℃以上,從室內走向戶外前別忘了穿外套,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還要加戴毛帽,完備的保暖措施可以預防血管突然快速收縮,並降低心肌梗塞和心絞痛等致命疾病的風險。

2.適度配戴口罩:雖然戴口罩不能預防猝死,卻具有預防氣管快速收縮的作用,可預防氣喘或其他呼吸道不適。

3.小心泡湯溫度:許多人喜歡在天冷時泡湯或三溫暖,此時要注意溫度變化,血管遇熱擴張、遇冷收縮,若溫度下降太快或太大,血管適應不及,都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病症。

4.火鍋別吃太鹹:吃太鹹容易水腫,台灣人天冷愛吃火鍋、羊肉爐、薑母鴨等鍋物,這些鍋物本身就有太鹹的問題,再加上各式各樣的沾醬,更會造成水腫的情況。對慢性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肝病患者來說,攝取過多的鹽和水分,會使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情惡化,造成下肢凹陷性水腫,嚴重者還可能引發肋膜積液(俗稱肺積水)、肺水腫、腹水等症狀。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對於高血壓患者的建議,一般成人每日食鹽建議攝取量為4-6公克,也就是說每日鈉離子攝取量最多以2400毫克為限,此一建議也可以作為其他疾病食鹽攝取量的參考。

5.控制每日水量:水喝太多也會水腫。慢性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及肝病患者,每天飲水包括湯水以不超過2000c.c.為原則;但若是病症嚴重的患者,則需進一步限制在1500c.c.以下。但實際水量還需視運動量、氣溫造成的無感水分流失、生活型態和個人健康等因素綜合而定。

https://tw.news.yahoo.com/%E7%A0%94%...021603953.html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8  
舊 2017-12-20, 01:47 PM
Webii Webii 目前離線
進階會員
 
註冊日期: 2009-06-07
文章: 3,619
預設 溫差大 台南以北探11℃ 全台逾40猝死

溫差大 台南以北探11℃ 全台逾40猝死
出版時間:2017/12/19

【連線報導】昨18日白天強烈大陸冷氣團減弱,新一波冷氣團今又南下,下半天起由北往南降溫,因水汽稍多,玉山、合歡山有機會降雪。明起轉乾冷,至周五因輻射冷卻效應,台南以北最低溫下探11℃。周六冷空氣稍弱,但下周日、一又有東北季風,屆時北台灣轉濕冷。昨大台北逾10起疑天冷猝死案例、中南部22起,多為中老年人,要特別注意保暖。

原預計明才南下的大陸冷氣團,今下半天起影響台灣,中央氣象局預測,因輕颱啟德提供水汽,今除中南部平地多雲,其他地區降雨機率偏高,感受偏濕冷,且越晚越冷,玉山、合歡山有機會再降雪。

20日起各地轉乾冷
這波偏乾的冷空氣明起影響到周五,各地大多晴到多雲,僅東半部及北部山區有零星短暫雨,早晚偏冷,加上輻射冷卻效應,台南以北沿海及空曠地區清晨低溫下探11℃,中南部日夜溫差可逾10℃,早出晚歸者別被白天太陽騙了,務必做好保暖。
冷氣團估周六白天減弱,氣溫略回升,但下周日、一東北季風增強,屆時北台灣轉濕涼,中部以北低溫約14℃,其他地區多雲到晴。

中南部昨就22起
近日頻傳疑天冷猝死案例。北市消防局昨獲報13案,多為70歲以上,其中2人搶救後有生命跡象,新北市8起,新竹縣、宜蘭縣、花蓮縣及台東縣各1起。中南部連2天也傳多案,昨就22起,皆中老年人、介於59至98歲;昨彰化縣6起即包含年紀最大的98歲阿嬤,另台中市5起,雲林縣、苗栗縣、高雄市各3起,嘉義縣1起,屏東縣則是一名70歲男子在火車上猝逝。

建議洋蔥式穿法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說,冬天猝死發生率最高,特別是清晨與黃昏因溫差大,是最好發的時間,建議要注意保暖,採洋蔥式穿衣法,保暖衣物最好放在床旁,清晨起床離開被窩要馬上穿上。

此外,猝死常與心臟病引起心律不整有關,高偉峰提醒,心血管疾病、肥胖與男性較常發生,年紀愈大、風險愈高,但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家族病史或吸菸者,也會增加風險,且逾半患者首度發作的症狀就是心臟停止。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71219/37877927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


發文規則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不可以發表回覆
不可以上傳附件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啟用 BB 代碼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代碼
論壇禁用 HTML 代碼



所有時間均為 +8。現在的時間是 05:03 PM


本站主機由網易虛擬主機代管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8.4
版權所有 ©2000 - 2024,Jelsoft Enterprises Ltd.